氧化鐵皮可分為一次氧化鐵皮、二次氧化鐵皮、三次氧化鐵皮和紅色氧化鐵皮。
一次氧化鐵皮:鋼在熱軋前,往往要在1100~1300℃加熱和保溫。在此溫度下,鋼表面于高溫爐氣接觸發(fā)生氧化反應,生成1~3mm厚的一次鱗以及由粗軋側壓不充分、除鱗不徹底所致。該一次鱗也稱為一次氧化鐵皮。一次鱗的內部存在有較大的空穴,一次氧化鐵皮為灰黑色鱗層,呈片狀覆蓋在鋼板表面。鱗層主要成分由磁鐵(Fe3O4)組成。
二次氧化鐵皮:熱軋鋼坯從加熱爐出來后,經高壓水除去一次鱗后,即表面氧化鐵皮脫落,進行粗軋。在短時間的粗軋過程中鋼坯表面與水和空氣接觸,鋼坯表面產生了二次鱗,也稱為一次氧化鐵皮。二次鱗受水平軋制的影響厚度較薄,鋼坯與鱗的界面應力小,所以剝離性差。如果噴射高壓水不能完全除去二次鱗,鱗殘留在鋼板表面的情況下進行精軋,產品表面就會出現缺陷。二次氧化鐵皮為紅色鱗層,呈明顯的長條、壓入狀,沿軋制方向帶狀分布,鱗層主要成分由方鐵礦(FeO)、赤鐵礦(Fe2O3)等微粒組成。
三次氧化鐵皮:熱軋精軋過程中,帶鋼進入每架軋機時都將產生表面氧化鐵皮層。軋制后通過最終的除鱗或在每架軋機之間時還將再次產生氧化鐵皮。因此,軋輥作用下的帶鋼表面條件將取決于進入各架軋機前形成的氧化鐵皮的數量和特性。這時的氧化鐵皮稱為三次氧化鐵皮,因為它是在除鱗之后。進入精軋機之前形成的。
三次氧化鐵皮缺陷肉眼可見:黑褐色、小舟狀。相對密集、細小、散沙狀地分布在缺陷帶鋼表面,細摸有手感,酸洗后在帶鋼表面缺陷處留下深淺不一的針孔狀小麻坑,它們在正常熱軋帶鋼的表面上是看不見的。
紅色氧化鐵皮:紅色氧化鐵皮僅發(fā)生在高硅含量等特定的鋼種上,主要由于在鋼坯加熱過程中,表面氧化物與基體金屬強烈嚙合所致。無明顯深度,呈不規(guī)則片狀。
紅色氧化鐵皮分兩種:一種在板寬方向非均勻分布,主要分布在中間,偏向操作側,紅色與蘭色處有明顯水印,在鋼板長度方向上也不均勻,個別部位稍輕些。這種紅色氧化鐵皮較厚,矯直時可崩起,可用高壓風吹去,殘余紅色很易擦下色,此紅色氧化鐵皮稱紅銹較貼切。
另一種紅色氧化鐵皮沿板寬分布比較均勻,一般靠邊部100mm內稍重些,卷外部比內部重些。這種紅色氧化鐵皮較薄,不易擦下色,鋼板越厚紅色越重。這種紅色氧化鐵皮其他一些鋼種也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文章摘自:軋鋼之家